宗廟制度,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社會的重要制度因素?!抖Y記·王制》記載“天子七廟,,諸侯五廟,大夫三廟,,士一廟,,庶人祭于寢。”是為宗廟制度之肇始,。后屢經(jīng)沿革,,及至宋代,朱熹的《家禮》一書,,才使宗廟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設計,。而至明代,《大明集禮》則在充分吸取了《周禮》,、《家禮》之后,,將宗廟制度最終推到了國家典志,形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宗廟制度,。
《大明集禮》規(guī)定,,“庶人無祠堂”,而品官則可以修建家廟。庶民祭祀祖先只限二代,,而品官家廟則可以追溯到四代,。雖然在明中后期嘉靖帝因“大禮儀”導致了國家禮制的變革,但最終卻并未上升到國家典制,,在之后的歷史時期,,大明的宗廟制度依然沿用《大明集禮》的內(nèi)容。
本文將要介紹的這兩件明萬歷制銘款為“何氏家廟供器”的仿古銅器,,就出自于這樣一座據(jù)大明禮制興建的品官家廟之中,。
明萬歷獅鈕蓋四足爐,長40cm,寬28cm,高75.5cm,重25634克,。爐為方形鼎式,,獅鈕蓋,,s形朝天長耳,獸頭蹄足(一足已殘),,蓋上飾一神態(tài)威猛的銜帶獅子,,獅身中空,蓋四側(cè)作八卦形鏤空,,并飾雷紋,,爐身飾威嚴夸張的獸面紋。蓋及口部均鑄陽文楷書“何氏家廟供器”款,,爐腹則為陽文印款“萬歷甲申孟冬朔日孝孫敢復恭置”,,印內(nèi)套“子孫寶之”小印。
明萬歷龍頭環(huán)耳供壺,,口徑14×12.7cm,,底19×16.5cm,高56.5cm,,重11773克,。壺為仿古銅器,器形為深直口,,出唇,,束頸垂腹,喇叭形高座足,。頸肩部飾龍頭吐水環(huán)耳一對,,龍頭鑄造精致,神情夸張生動,,瓶體紋飾為:頸肩部四面飾錦地雷紋,,脛部四面雷紋,腹部正面鑄陽文楷書“何氏家廟供器”,。
考明萬歷獅鈕蓋四足爐爐腹所刻銘文“萬歷甲申孟冬朔日孝孫敢復恭置”,,其中“敢復”當為“何敢復”。乾隆四十三年《興業(yè)縣志》卷七載“何敢復,,字學文,,世綸之子,領(明)嘉靖鄉(xiāng)薦,,司駕部務轉(zhuǎn)員外郎,,剛直不為同宦所容,謫判姑熟,,移承湖州,,清介自矢,時延諸生課藝,湖人以配祀昌黎云,。”
何氏家廟當為何敢復家族明代家廟,。何敢復一族從其父開始一家三代皆為官員,其父何世綸,,明正德十四年已卯科,,仕福建古田縣知縣,贈同知,;而其子何雍,,號鐘陵,明萬歷十六年戊子科會試副榜,,選刑部司務,。
至于何氏家廟何時修建,現(xiàn)未可知,,不過依據(jù)明代的宗廟制度,,品官才可以修家廟,那何氏家廟的修建只可能在何敢復及其父何世綸時期,。
據(jù)1990年由何報惠撰寫的《東山村史話》言在今興業(yè)縣東山村內(nèi),有祭祀何敢復次子何雍的何鐘陵祠,。其內(nèi)有古銅香案一副共三具,,各高二尺,寬一尺左右,,鑄龍鳳及獅子滾球于上……,,建國后其裔何元端經(jīng)手奉獻興業(yè)縣人民政府。彼時興業(yè)縣地屬玉林縣管轄,,三件文物可能移交于玉林縣文化館,,后撥交至玉林市博物館。玉林市博物館館藏的這兩件家廟供器當出自于這座祠堂,。
由何氏家廟到何鐘陵祠,,雖然何氏家族一脈相承,但宗廟制度所體現(xiàn)出的身份,、地位卻在逐步的弱化,,及至現(xiàn)代,何氏家族的祠堂已與東山村其他的祠堂再無二致,,只剩下現(xiàn)存于玉林市博物館的兩件明萬歷家廟供器,,還在向人們述說著何氏家族往日的輝煌。
兩件現(xiàn)存于玉林市博物館的明萬歷何氏家廟供器,,不僅體型碩大,,裝飾精美,是明代仿古銅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,,同時也是大明宗廟制度的一個實物例證,,對研究廣西明代宗廟制度發(fā)展以及明代邊疆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正統(tǒng)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學術(shù)價值和意義,。